【科學探索-毛細現象】彩虹橋
本網站很多活動都是源自於孩子平常的好奇心,每個「為什麼」都能延伸出小小的動手做遊戲,這個活動的發想源自於某次幫孩子洗澡時,我觀察到孩子把毛巾捲成長條狀,把一小段毛巾浸在水中,讓毛巾慢慢地把水吸上來,再擠乾毛巾,就這樣重複浸濕、擠乾的動作好幾次,看到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便給了我帶孩子認識毛細現象的靈感。
日常觀察- 小水滴賽跑
材料:準備一盆有顏色的水(顏色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用肉眼觀察),和紙巾、衛生紙或毛巾。
初階:讓孩子將紙巾、衛生紙或毛巾捲成長條狀後放入水中觀察向前跑的小水滴。
進階:成人可以和孩子一人選一種不同的材料,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小水滴在哪一種材料上跑得比較快。

實驗活動-彩虹橋
- 材料:
- 餐巾紙*1
- 口徑大的水盆*2(可將紙巾平放的大小)
- 水性色筆(彩色筆)
- 步驟
1. 請孩子在紙巾的兩端塗上彩虹的顏色(兩邊的顏色要相同彩虹橋才能接起來)
【年齡小的孩子成人可以畫上著色框,請孩子在框內著色】
2.成人可以先動作示範如何將紙巾平放到水中
【有些孩子還不理解平放的意思,透過成人的示範幫助孩子理解】
3.請孩子觀察哪一邊顏色、或是哪個顏色跑比較快
【孩子著色時的疏密不一,會讓不同顏色前進的速度不一樣】
4.當彩虹兩邊連在一起時,彩虹橋完成!
5.若孩子想保存彩虹橋,可以將紙巾攤平在白紙上晾乾
6.原理解釋
基礎原理解釋:準備一顆球,大家坐成一排像是被捲起來的紙巾,小水滴像是一顆球,紙巾表面凹凹凸凸的,可以把可以抓住小水滴的力量叫做「附著力」,紙巾的前端把小水滴往後端傳,就像第一位小朋友可以把球往後傳一樣,紙巾把小水滴傳下去的就叫做「毛細現象」。
進階基礎原理解釋:
:把光滑鐵棒前端插入水中筷子不會把水傳到後端,是因為鐵盪就像做成一排的小朋友坐得很靠近手都被擠著,沒有空間可以讓手傳遞小水滴






親職秘方 -《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自由探索》
- 玩遊戲,探索環境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讓孩子在有足夠的安全感的環境中玩耍、自由的探索,例如:孩子到了某個階段會不斷將拿到的物品丟出去,這個過程可能是孩子在試探不同質地、大小的物件丟出去會不會有不同的聲音,孩子每個遊戲、每個動作,都是探索環境的行為展現,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累積生活經驗,這樣經驗慢慢的積累起來,會漸漸轉化成孩子的內在認知。
- 放慢生活腳步-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那麼要如何讓孩子透過玩,滿足探索環境的需求呢?其實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及空間,時間的部分如果可以請試著放慢的步調,讓孩子有一些自己探索的時間,例如:在洗澡時可以讓孩子在浴盆中多泡泡水、玩玩水,出門的路上可以讓孩子停下腳步看看路邊花花草草。
理想的遊戲空間要讓孩子可以自如遊戲或是操作教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有「我可以掌控環境」的自信心及自尊心,讓孩子有自信的玩耍。
- 爸爸媽媽在孩子遊戲中的角色
- 不要貿然幫助孩子:孩子的遊戲過程中會建立起自己的秩序感,成人貿然加入或是幫助孩子會讓孩子覺得秩序被破壞。
- 將孩子是為遊戲的主人:如果成人想加入孩子的遊戲中,可以先詢問孩子的意願(試著詢問:「我可以加入你嗎?」),加入遊戲後不要試著指導孩子,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或是詢問孩子:「我可以怎麼做呢?」,試著融入孩子的遊戲,將孩子視為遊戲的主人。
- 扮演示範的角色:成人家入孩子的遊戲後,成人的舉動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透過孩子的模仿,成人可以在遊戲中提供符合社會規範的互動方式。例如:在扮演餐廳的遊戲中,當孩子邀請成人扮演顧客的角色,成人可以用以下語句「請問可以幫我點餐嗎?」「麻煩給我一杯柳橙汁」,透過成人在遊戲中的示範,以及孩子的模仿能力,可以建立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基本禮儀。
- 當一個好奇的旁觀者:如果孩子不願意讓成人加入,此時成人可以扮演好奇的旁觀者,可以用客觀的問句詢問孩子「你在看什麼呢?」、「這是太空飛船嗎?」、「你想要做一個怎麼樣的城堡呢?」,透過客觀的問句可以幫助孩子透過語言說出自己的遊戲計畫。
- 外部連結補充:
教養專家林淑棻:《玩遊戲 允許寶寶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