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成為差不多爸媽,打造一個秩序的家》

2020-05-03
  • 生活中的秩序感

敏感期的孩子對於生活周遭的微小誤差也相當敏銳的能夠感知到,有時成人可以觀察到,尤其是2~4歲的孩子會執著於將某樣物品放在某個固定的地方,這就是孩子對於生活秩序感的展現,良好的秩序感會讓孩子感到有安全感,也可以透過秩序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要如何在居家空間中建立一個有秩序感的環境呢?

  1. 固定的位置:孩子會用到的物品要有固定的位置,位置安排盡量是方便孩子自行取放的。
  2. 規律的生活作息: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要是有次序性的規劃。
    例如:睡前要先刷牙→聽床邊故事→和爸爸媽媽說晚安→熄燈睡覺
  3. 觀察孩子生活中的習慣:孩子的秩序不一定是由成人建構的,有些習慣是孩子在不經意間慢慢養成的,成人可以觀察孩子生活中的小習慣,在合理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建立某些生活中的秩序,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4. 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當成人熟悉孩子生活中的秩序或習慣後,可以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維持秩序感。
    例如:家長發現孩子會習慣在睡覺前自己鋪好被子再聽床邊故事,成人可以把睡覺的預備動作往前推半小時,讓孩子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自行完成一系列的睡前準備。

  • 雙贏法則與秩序感:

明明通常從幼兒園回家過後,習慣先和爸爸媽媽共讀一本繪本在去玩玩具,當明明開始玩玩具的同時媽媽會去準備晚餐,有一天由於晚上家族要在家中聚餐,下課回家後請明明先去玩玩具,希望等到備餐玩再和明明共讀繪本,但明明很堅持要先共讀繪本再去玩玩具。
有些家長觀察到孩子如上述這樣的行為後,會解讀成孩子過度「偏執」,甚至會為了讓孩子「更懂得變通」,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刻意去改變孩子作息,或許對成人而言作息的先後順序都差不多,但無形之中也是在破壞孩子的秩序感,成人的應該是引導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助力,倘若偶爾因不可抗因素,需要改變孩子的生活作息你利用「雙贏法則」和孩子溝通:

  1. 事先告知孩子今天會有什麼是情影響孩子的作息,以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今天晚上家裡會有客人,所以爸爸媽媽一回家需要先準備晚餐】
  2. 和孩子討論如何調整作息,先聽聽孩子的提議,成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提議,討論方案的階段都不要對於他人的提議有任何評論。
    【那麼我們的故事時間你覺得要怎麼辦呢?你想要先跟爸爸媽媽一起備餐嗎?】
  3. 針對每個方案提出優點及缺點。
    【如果你跟爸爸媽媽一起備餐我們會更快完成備餐,但是故事時間就要移到睡前】
  4. 做出決定(投票或是協商)從分析過後選項當中做出決定。
    (透票時將孩子視為獨立且成熟的個體,孩子跟成人有相同的決定權)
  5. 共同規畫執行的細節,並確實執行。
    【故事時間就要移到睡前我們要提早十分鐘開始睡前準備】
  6. 評估實施成效,並進行調整,實施過後有任何需要修正的地方都要與孩子討論。
©親子FUN假一起玩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第15屆畢業展演 蔡佩玲個人組作品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