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重力】不倒翁 搖哇搖~
2020-01-13
是否有發現一歲左右的寶寶開始喜歡丟東西?用餐時將湯匙往地上丟,在手推車上將奶嘴丟出去,想必照顧者在這段期間要不斷地撿起各種被寶寶扔在地上的東西,寶寶的「丟」的動作不只是想要活動逐漸靈活的四肢,同時寶寶也在探索: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力道,丟出去會有怎麼樣的不同?這可以視為寶寶最早對於重力感到好奇的行為展現。
當寶寶再長大些,開始喜歡到公園玩,看到上上下下的翹翹板而感到好奇,這時候可以帶孩子透過這個科學小活動帶寶寶來一起探索「重力」的奧秘。
- 結合活動:唸謠《不倒翁》、繪本鳴嵐國際 -《不倒翁》
- 日常觀察: 翹翹板觀察
- 實驗活動:不倒翁
- 親職秘方:《學會問好的問題,幫助孩子多動腦》
日常觀察-翹翹板觀察
- 觀察目標:初階-覺察重力的存在;進階-越重的物件所受的重力越大。
- 帶著孩子到公園觀察翹翹板,可以問問孩子翹翹板上哪邊上面的人比較重?哪邊比較輕呢? 重的一端會在下面還是上面呢?輕的一端會在上面還是下面呢?透過小小的日常觀察讓孩子發現生活中的「重力」。

實驗活動:不倒翁
- 材料:
- 直徑5~6公分的扭蛋殼
- 不倒翁模板(請用A4紙張列印)
- 黏土(可用螺帽等小體積重物代替)
- 蠟筆
- 剪刀
- 步驟:
- 將不倒翁模板沿外框剪下
【小提示-小心!不要撿到虛線囉!】 - 將模板著色(可選擇空白模板或是有五官的模板),若選擇空白模板可以自行畫上五官
【小提示-可以鼓勵孩子畫上髮型、衣物、配件...,讓不倒翁更有特色】 - 在黏貼處黏上雙面膠
【小提示-雙面膠要將扭蛋殼上緣整圈黏滿】 - 並將紙張捲成椎狀
【小提示-若孩子必理解「椎狀 」,成人可口語引導孩子捲成「甜筒」的模樣】 - 將黏土集中放在扭蛋殼底部的中間
【小提示-在黏貼填土時向中間集中不倒翁的戰力效果會更好】 - 在扭蛋殼上緣黏上雙面膠
- 將不倒翁的身體黏貼在扭蛋殼上固定
- 示範幼兒年齡:1歲8月

STEP 1-將不倒翁模板剪下

STEP 2-將模板著色

STEP 3-黏貼處黏上雙面膠

STEP 4-將紙張捲成椎狀

STEP 5-將黏土放入扭蛋殼內

STEP 6-在扭蛋殼上緣黏上雙面膠

STEP 7-將不倒翁的身體黏貼在扭蛋殼上

不倒翁完成了!
- 問答小挑戰
- 不倒翁的身體和不倒翁的腳哪個比較輕呢?(可以讓孩子用手掂量看看)
- 你覺得為什麼翹翹板哪邊比較高、哪邊比較低?
- 那你覺得把不倒翁的身體和腳黏在一起後,哪邊會在下面呢?
親職祕方-《學會問好的問題,幫助孩子多動腦》
在科學活動中問答的方式尤其重要,成人良好的提問方式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思考的邏輯,那麼要怎麼問「好的問題」呢?「題問4F」可以做為成人提問的一種良好方式 ,「題問4F」 為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所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The Active Reviewing Cycle),4F分為四個提問層次: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
- 如何將提問4F應用於科學活動中?
Facts - 「事實」可用於引導與孩子發現或回顧與科學活動相關的日常經驗。
例如:"不倒翁的身體和腳哪個比較輕呢?"及"我們昨天去公園看到了什麼遊樂器材呢?"
Feeling- 科學講求理性欠缺提問感受的機會,「
感受」
的提問可與孩子的事實經驗連結。
例如: "在玩翹翹板時有什麼樣心情?"
Finding -科學活動中「
發現」
是尤其重要的一環,提問方式要能夠讓孩子解釋自己判斷。
例如: "你覺得為什麼翹翹板哪邊比較高、哪邊比較低?"
Future-可以讓孩子透過發現的判斷來推測可能會發生的現象,通常與科學原理的影響
例如: 那你覺得把不倒翁的身體和腳黏在一起後,哪邊會在下面呢?
- 提問的時機
4F提問是循序漸進的在科學活動中部一定要一次提完所有問題,當在活動中你希望孩子去注意某些現象或是想了解孩子的想法的當下,這些題會可能穿插在各個不同的活動環節中,例如:在孩子離開公園前可以詢問孩子對於翹翹板的發現及感受,在孩子完成不倒翁後可以詢問關於不倒翁的發現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