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表面張力】跳舞的顏色
孩子的天性非常喜歡玩水,對於生活中的液體也是充滿好奇,透過小小的遊戲、擬人化的方式讓孩子認識水的科學現象,親子一起經由簡單易懂的科學實驗,認識「表面張力」。
- 結合活動:兒歌《一起來畫畫》、繪本小魯文化-《小藍和小黃》
- 日常觀察: 神奇的表面張力
- 實驗活動:跳舞的顏色
- 親職秘方:《如何培養幼兒的實驗精神? 》
日常觀察- 神奇的表面張力
- 神奇的表面張力
在幫孩子洗澡時,可以拿一個小杯子放在平穩的地方(若是在廁所以外的地方操作時,建議將杯子放在水盆內),讓孩子拿另一個杯子慢慢的將杯子用水填滿,當水量到達杯子杯緣時可以口語提醒放慢倒水的速度並盡量讓孩子的角度可以平時杯口,此時能發現水面會逐漸突出杯口並微微凸起,這個讓水面微微凸起 不會讓水溢出杯˙子的力量就是「表面張力」 ,當水再加更多一些水就會溢出杯子,成人可以用擬人化的方式演示「表面張力」的原理:
1.成人和孩子坐在軟墊上手拉手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形,此時成人和孩子就像杯中的水滴。
2.當水越加越多時小水滴需要越多的位置,將手拉的圓形向外拉。
3.想想看當手拉到最大時,要怎麼變得更大裝下更多水呢?(引導孩子試著將身體微微向後傾)
當成人和孩子將手拉到極限,並將身體向後請讓圓變得更大一些,像因為表面張力而凸起的水面,可以引導孩子大家把手拉緊把身體往後傾,且還可以維持的圓型力量像水面「表面張力」。
4.當孩子再用力向後倒圓型被破壞了,就是當倒入太多的水,表面張力受到破壞。

實驗活動-跳舞的顏色
- 材料:
- 200c.c.左右的牛奶(可用保久乳、過期鮮奶取代)
- 直徑大於20公分的盤子
- 食用色素(可用一般非食用色素取代)
- 筷子
- 清潔劑(洗手乳、洗碗精...)
- 步驟:
- 將牛奶倒入盆子中(大約深1公分即可)
【用牛奶而不用水,是因為牛奶是白色的色素在牛奶中的效果較佳】 - 滴入不同顏色的色素,並觀察色素的變化
【成人可以先示範如何滴入色素,再讓孩子嘗試】 - 對照組-先用一根筷子輕輕點入在色素中央(不攪拌),並觀察色素的變化
【色素不會散開,或是散開得很緩慢】 - 實驗組-用沾了清潔劑的筷子輕輕點入在色素中央(不攪拌),並觀察色素的變化
【色素會快速地散開】 - 理論說明
【 將孩子與成人比喻成小水滴,當人們拉起手就像小水滴的表面張力,把色素圍在小水滴之間,而沾了洗碗精的筷子破壞了表面張力時,就像人們拉著的手被打開,色素也從小水滴之間擴散出去。】




親職祕方-《如何培養幼兒的實驗精神? 》
- 認識科學探究的方法
一般的科學實驗中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這個概念用在孩子的科學實驗中也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科學原理,那麼要怎麼在帶領孩子時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環節呢?
- 幼兒科學活動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
首先,可以先想想實驗中與原理相關的關鍵因素(變因),要記住再實驗組跟對照組間只能有一個變因,例如:在本次表面張力實驗中,是因為用沾了洗碗精的筷子讓色素可以快速的散開來,若將洗碗精作為這個實驗的變因,我們可以先讓孩子試著用沒有沾洗碗精的筷子作為對照組,再用沾了洗碗精的筷子來實驗作為實驗組。
接著,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孩子在操作實驗組及對照組後,可以先讓孩子說說看結過有何異同?(沾了洗碗精會讓色素快速的散開;沒有沾洗碗精的散開一小圈之後就不動了),再帶孩子回想兩次實驗有哪裡不一樣?(一次有家洗碗精;另一次沒有加洗碗精),國小階段的幼兒可以讓孩子自行繪製表格做統整。
最後,當孩子利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比較後,此時成人可以用擬人化或是簡易的方式向孩子說明實驗背後的原理。例如:在表面張力的科學活動中,將孩子與成人比喻成小水滴,當人們拉起手就像小水滴的表面張力,把色素圍在小水滴之間,而沾了洗碗精的筷子破壞了表面張力時,就像人們拉著的手被打開,色素也從小水滴之間擴散出去。
(實際示範影片請見:【科學探索-表面張力】跳舞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