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彈力】火箭,飛吧!
幼兒園課程大綱中提及:「幼兒對周遭的一切感到好奇與探究的動力,在不斷發問、主動試驗與尋求答案的歷程中學習」,結合「科學的精神」幼兒能透過生活中各種感官刺激,動動手、動動腦,在生活環境互動的同時在其中觀察、感受,並說出自己的發現,親子一起用「 科學探究」 精神,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小小科學家。
- 結合活動:歌曲-《天空遊樂場》、動態繪本-《 我是小小太空人》
- 日常觀察: 生活中的彈力、彈力小遊戲
- 實驗活動:彈跳火箭
- 親子秘方:《生活中的小小科學家》

日常觀察
- 生活中的彈力
在與孩子建立「彈力」的概念時可以先用生活中常見的概念作為舉例,例如:褲子的鬆緊帶、橡皮筋、原子筆內的彈簧...,也可以讓孩子觀察橡皮筋和毛線有什麼不同,透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彈力就是「當外力改變某物體形狀時,物體恢復形狀時的力」,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彈力解釋為「東西被我們用力變形時,東西變回原本樣子的力氣」,像用力拉橡皮筋再放開手時,橡皮筋會彈回原本樣子的力氣,就是「彈力」。
- 彈力小遊戲
還孩子一起蒐集一些有彈力(橡皮筋、鬆緊帶...)和沒有彈力(彩帶、童軍繩) 的線狀物件,將瓶蓋依序放在不同質地的線上
實驗活動-彈跳火箭
- 材料:
- 紙杯*2
- 火箭模板(請用A4紙張列印)
- 橡皮筋*2
- 蠟筆
- 剪刀
- 膠水

- 步驟:
- 將火箭模板沿外框剪下
【小提示-小心!不要撿到虛線囉!】 - 將模板著色
【小提示-零件包含窗戶、機翼*2、名牌、火箭頂、火焰】 - 將機翼背面塗上膠水並沿虛線對折
- 將火箭的紙杯打四個洞,並將橡皮筋剪開穿入
【小提示-在穿橡皮筋時成人可以協助打結】 - 將橡皮筋穿過紙杯並穿過對面的洞打結
【小提示-穿完的橡皮筋應成十字】 - 若要美化紙杯,可根據大小裁紙並黏在紙杯外側
【小提示-若使用飛臘膜材質紙杯可直接用蠟筆,或是黏貼點點貼紙於紙杯外側】 - 將模板零件黏貼於火箭上
【小提示-可讓孩子的發揮創意,剪貼其他裝飾貼於火箭上】
- 示範幼兒年齡:1歲6月







- 問答小挑戰
- 火箭為甚麼會彈起來?
- 試試看怎樣發射火箭會飛得比較高呢?
- 你覺得可以用什麼東西取代橡皮筋呢?
親子秘方:《生活中的小小科學家》
- 生活中的科學
科學源自於孩子在生活中對於萬物的好奇心,幼兒科學可已分為三大階段:觀察-分享-實作,孩子是主要的觀察者,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多給孩子觀察以及分享的機會,讓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停下腳步看看他感到好奇的事物,在孩子觀察時保留一個安靜且舒適的觀察環境;當孩子觀察完後可以問問孩子發現了什麼,孩子可能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看到的現象,孩子分享自己的發現時,成人扮演傾聽的角色,直視孩子並保持開放心態,孩子說完後可摘要性的複述孩子的發現,但不用急著告訴孩子理論,科學的理論可以透過後續各種實作活動,帶著孩子從中去發現正確的科學觀念。
- 如何回答孩子的「為什麼?」
當孩子詢問「為什麼?」此時更凸顯成人引導的重要性,成人要引導孩子正確的科學觀念,如果遇到成人也不確定的問題,也不妨大方地告訴孩子:「你問了一個很棒的問題,不過現在我也不確定要怎麼回答,你願意跟我一起找出答案嗎?」。
- 和孩子一起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作通常是幼兒科學中最精華,同時也是最需要花最多心力的階段,當孩子觀察到並分享某種生活現象,且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後,可以和孩子蒐集些生活中相似或是相異的例子,作為遊戲中的比較組和對照組,在遊戲讓孩子可以多方的嘗試比較的機會,透過親子共同實際操作可以更釐清生活中的科學觀念。
以本次科學活動為例:當孩子發先橡皮筋會有彈力後,但此時孩子還不懂什麼是「彈力 」,成人可以舉例或讓孩子去蒐集生活中彈力的物件(例如:彈簧床、褲鬆緊帶),孩子蒐集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誤判,不用急著糾正孩子的誤判,因為誤判可以成文實作活動的對照組,遊戲利用彈力會有的特性,讓孩子試著用這些物件發射瓶蓋,孩子在實際操作遊戲時可以發現自己蒐集時對於某些物件的誤判,當孩子完成後再鼓勵孩子自行定義何謂「彈力 」,聽完孩子的定義後,成人可以根據孩子遺漏的部分加以補充,成人與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應擁有相同發言權,用討論的方式來對話,成人應保持開放的心態一起參與科學遊戲。
- 外部連結補充:
信誼 好好育兒-《 和孩子在生活中玩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