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在家玩鬆散素材》

鬆散素材在任何的環境中可以自由發揮、隨意移動、攜帶、組合、重新設計、鋪排,也適合在居家環境中讓幼兒操作,素材可以是天然、合成、可單獨使用或與其它材料結合,變化多元。
- 關於鬆散素材(loose parts/materials)
在選擇鬆散素材上可以根據孩子生活的環境做選擇鬆散的目的和價值之一,在於提供孩子多元的感官刺激,因此,鬆散素材可以就地取材,材料包括:小石頭、小杯子、小木條、小磚塊、骨牌、貝殼、松果、繩子、釦子、乾義大利麵、瓶蓋、珠子、堅果、軟木塞、骰子等。
鬆散素材的使用順著孩子想要探索探究的天性設計「強烈邀請孩子參與」的情境,讓孩子在情境下引發探索探究的過程中,產生自發思考、自主學習,而不需要大人口頭的、直接的教導。
【以上定義參考:106年專業發展輔導人員共識營手冊】
- 要如何使用鬆散素材呢?
近期又幼兒藝術教育相當推崇利用鬆散素材進行創作,不僅僅用於藝術創作,鬆散素材可以成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教具,在感官教育中也能成為相當合適的素材,各式各樣鬆散素材外觀和觸感上都能提供孩子感官上的刺激,例如:本活動便將鬆散素材用運於點數(一一對應原則)的認知活動,讓孩子在進行認知層面相關的練習時,也能有觸覺上的刺激。
鬆散素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素材用途,孩子透過鬆散素材成為遊具的設計者,不受任何框架的限制,提升幼兒的想像力以及創造力。
- 鬆散素材的收納
鬆散素材的收納也能成為幼兒學習的一環,收納時要選擇適合孩子自行取用的容器,並將不同的進行分類,小年齡的孩子當按成人預先分好的類別進行收納時也能讓孩子練習歸類的能力,而年齡較大的孩子分類的類別歸納可以事先和其討論,讓孩子選擇要按照外觀、種類,還是顏色...自行進行分類,當孩子完成分類後成人可詢問孩子用什麼樣的方式分類的,有秩序的分類鬆散素材不只可以讓環境更加整齊,還能讓幼兒分類以及歸類的能力練習。
- 參考資料:
1. 陳娟娟(2016)。104 學年度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教保輔導團團員增能研習課程講議。
2.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民 106 年 1 月 7 日)。專家入園輔導,活化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