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依附關係從觸覺開始》

寶寶的觸覺和嗅覺,是發展最早的兩大感官,孩子生活周遭的物件大多為人工材質,生活中能觸碰到的觸感減少,到戶外活動玩沙、在草皮上遊戲...是能夠提供孩子最直接的觸覺刺激,在家中可以透過簡單的小遊戲來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觸覺刺激。
講到觸覺成人首先會想到雙手去接收感官刺激,不過幼兒最早的觸覺刺激是源自於幼兒「吸允反射」的生存本能,當孩子感覺到有東西碰觸到嘴巴或是嘴巴附近時,孩子就會開始吸允,這樣的吸允能力需要仰賴孩子口腔的觸覺,讓孩子可以順利地進食。
- 恆河猴實驗與依附關係
寶寶從剛出生到一歲半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寶寶需要依靠觸覺、嗅覺、聽覺來辨認主要依附對象。
自1930年代開始,美國學界流行從欲望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的行為,認為嬰幼兒之所以對母親如此依附愛戀,純粹是為了滿足飢餓、口渴等欲望。但今天生日(1905年10月31日)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洛(Harry F. Harlow)卻不以為然,他不相信小孩對母親的依戀只是因為母親的餵養。於是他自1958年開始,用恆河猴進行了這一系列的實驗。
被丟進籠子裡的幼猴驟然脫離母親懷抱,無助地畏縮在角落裡,不斷驚慌嘶叫。過了幾天,幼猴似乎認清現況無法改變,媽媽再也不會出現,才終於停止嘶叫,緊抓著絨布母猴,將臉埋在它的胸前磨蹭,尋求慰藉。直到牠肚子餓了,才轉而跳到鐵猴那邊吸吮奶瓶,一旦喝完又立刻回來依偎在布猴身上。每隻幼猴都是如此,屢試不爽,證明相較於奶水,柔軟的撫觸帶給幼猴的安慰更加重要。
【恆河猴實驗文獻引用-泛科學《以「愛」為名的實驗:布媽媽還是鐵絲媽媽?》】
- 生活中觸覺刺激
恆河猴實驗中給了幼兒的主要照顧著一個重要的啟示,對幼兒而言撫觸需求也相當重要,再哺餵階段的幼兒可以盡可能多給予孩子擁抱,滿足幼兒的撫觸需求,有助於建立安全感和安全依附關係。
當孩子開始會用雙手抓握周遭物件放入嘴中,也是孩子滿足口腔觸覺感官的方式之一,孩子利用處決來探索環境,成人往往會為了衛生考量剝奪了很多孩子探索觸覺刺激的機會,在物品是安全且乾淨的情況下,不用阻止孩子將東西放入嘴中,反之可以給孩子不同觸感的物件。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應用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出生至兩歲為幼兒的「感覺動作期」,孩子透過口腔及身體的感覺來探索環境,建立生活經驗,孩子可以透過觸覺學習:
‧物體的形狀概念-透過觸摸感知物體的外觀。
‧區辨物體的特性(形狀、大小、軟硬等)-透過感官經驗認知不同的物件不同的處感。
‧自身身體概念的建立(五官、手腳的位置)
成人可以握著幼兒的手去觸摸孩子活動環境中或是散步時接觸到的物件,同時透過口語讓孩子認識所碰觸的物體或是寶寶的身體,將觸覺刺激結合成人的語言敘述,可以幫助孩子認識物體的外觀、名稱,同時可以讓孩子接觸更多的觸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