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蒙特梭利原則應用於居家環境》
(本文內容根據於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所修習的蒙特梭利理論與實務操作課程筆記作撰寫)
(本文內容根據於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所修習的蒙特梭利理論與實務操作課程筆記作撰寫)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讓孩子在有足夠的安全感的環境中玩耍、自由的探索,例如:孩子到了某個階段會不斷將拿到的物品丟出去,這個過程可能是孩子在試探不同質地、大小的物件丟出去會不會有不同的聲音,孩子每個遊戲、每個動作,都是探索環境的行為展現,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累積生活經驗,這樣經驗慢慢的積累起來,會漸漸轉化成孩子的內在認知。
寶寶的觸覺和嗅覺,是發展最早的兩大感官,孩子生活周遭的物件大多為人工材質,生活中能觸碰到的觸感減少,到戶外活動玩沙、在草皮上遊戲...是能夠提供孩子最直接的觸覺刺激,在家中可以透過簡單的小遊戲來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觸覺刺激。
鬆散素材在任何的環境中可以自由發揮、隨意移動、攜帶、組合、重新設計、鋪排,也適合在居家環境中讓幼兒操作,素材可以是天然、合成、可單獨使用或與其它材料結合,變化多元。
成人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扮演示範的角色,日常生活中成人會透過指認物件告訴孩子物件的名稱,指物命名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字彙量,透過三階段教學的模式可以幫助孩子更有效率地進行指物命名的學習,運用實體的物件、清楚的語言,以及循序漸進的步驟,能幫助成人驗證孩子是否清楚物件的名稱。
一般的科學實驗中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這個概念用在孩子的科學實驗中也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科學原理,那麼要怎麼在帶領孩子時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環節呢?
在科學活動中問答的方式尤其重要,成人良好的提問方式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思考的邏輯,那麼要怎麼問「好的問題」呢?「題問4F」可以做為成人提問的一種良好方式 ,「題問4F」 為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所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The Active Reviewing Cycle),4F分為四個提問層次: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
敏感期的孩子對於生活周遭的微小誤差也相當敏銳的能夠感知到,有時成人可以觀察到,尤其是2~4歲的孩子會執著於將某樣物品放在某個固定的地方,這就是孩子對於生活秩序感的展現,良好的秩序感會讓孩子感到有安全感,也可以透過秩序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要如何在居家空間中建立一個有秩序感的環境呢?
若在剛食用副食品初期,就讓孩子接觸到多樣的食物,但孩子還是不吃特定的食物該怎麼辦呢?各方幼教相關人士對於幼兒挑食的狀況可能有不同的因應策略,以下是我根據個人經驗以及現場老師建議,綜合出我認為最符合個人理念的說法(參考方法有融入我個人主觀的認知)。
觸覺及嗅覺是幼兒發展最早的兩種感官,其中嬰兒的嗅覺發展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 ,出生後的幼兒會透過嗅覺辨認照顧者以及環境,熟悉的香味會讓孩子有足夠安全感,反之氣味的改變會讓寶寶感到不安,如何在嬰幼兒時期建立孩子對於氣味的安全感呢?